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大漠清秋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小诗误传七百年,巧借杜牧成名篇(原)  

2010-04-04 21:39:48|  分类: 人生感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 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 这首《清明》诗是一首吟咏清明节的脍炙人口的名篇。在这首诗里,一个难字也没有,一个典故也不用,却用十分通俗的语言,写得自如贴切,毫无造作之痕。音节和谐圆满,景象清新生动,境界优美、兴味灵动。如今每到清明节,人们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小诗,鼻头也会泛起杏花村的悠悠酒香。

 著名作家刘心武也在他的文章《十首足矣》里写道“香港一家文化机构不久前举办了一项“最受欢迎唐诗”选举,结果投票者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票数相当集中地选出十首来。

……第二首是杜牧的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这首诗为什么荣列亚军?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,明丽清新?我以为其中也蕴涵着一种温馨的人性,在“行人”与“牧童”的亲和之中,体现出一种人生乐趣的健康追求。能进入这个诗境内外的人,他忍心将那牧童绑票以谋求一己的私欲么……”

 然而又有几个人知道,这首代代传唱的诗歌竟是一首十足的伪诗!这首诗既不是杜牧写的,也不是为清明写的。

 有专家指出,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,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,这首诗从来没出现过,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,后来突然冒出来,标了是杜牧(写的),最早的时候不叫《清明》,叫《杏花村》。

而文中的人物也不是去上坟,心情也并非悲悲戚戚,说白了,这首诗实际上就是写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。因这按照唐时风俗,上坟要带着酒、肉去祭祀先人,祭过祖先的人叫做“作肉”,就是有福气的,祖先喝过的酒,叫“作酒”,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,一定要吃掉,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,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。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,不然是违背常理的。退一步说,这首诗即便是杜牧写的,也不是写的去上坟的情景。

 而偏偏这样一首不知是何人所做的小诗,被冠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之名后,竟被历代评论家给予了无数溢美之词,历经数百年终成中华名篇经典。个中缘由,想来也不仅仅是杜牧名气使然,而是人们对于清明的特殊心情,诗中所表达的淡淡忧愁促成的吧。

  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0)| 评论(5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